文章详情

岩浆是怎么形成的 岩浆是怎么形成的秒懂

02-09     浏览量:70

今天给各位分享岩浆是怎么形成的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岩浆是怎么形成的秒懂进行解释。

本文目录一览:

1、岩浆的形成

2、岩浆是怎么形成的`?

3、岩浆是怎么形成的?

4、岩浆是怎样形成的

5、岩浆是怎么形成的

6、岩浆是怎样形成的?

岩浆的形成

一、部分熔融作用

已有的大量研究表明,岩浆是由上地幔或地壳深部岩石经部分熔融作用形成的,不是全部熔融,因为岩石要全部熔融需要很高的温度,这种条件一般是难以达到的。部分熔融作用是指地壳或上地幔岩石,当温度升高至其固相线温度时,岩石中相对低熔点的物质首先熔融,熔融的位置在共结点或共结线上(图8-1),产生近共结或低熔点岩浆的作用。

图8-1 ABC三元共结系中X成分源岩的熔融作用(Wilson,1988;转引自林景仟,1995)

图8-1是由A、B、C三种成分组成的三元系相图,如成分为X的源岩,平衡熔融时,首先在共结点E1开始熔融,E1点是该体系中的温度最低点,产生的岩浆成分相当于共结点E1的成分。随熔融作用的不断进行,熔体数量不断增加。当固相C全部熔融进入熔体后,成分为AB的固相在温度上升时沿E1E2共结线不断发生熔融,当成分变为Y时,固相B全熔,温度再不断升高,固相A开始熔融,直至固相X全部熔融。

自然界岩石的熔融很难实现平衡熔融,更主要的是类似于分离熔融过程。在共结温度熔融形成的E1成分熔体与体系分离,残余固相成分向X'方向演变,当固相C消失后,体系变成由A、B组成的二元系,熔融作用中断。直至温度升高到A、B共结温度E2时,再次发生熔融,产生成分为E2的熔体,且熔体随即分离。这样将会得到不同成分的岩浆。

从上述过程可知,部分熔融作用开始出现的熔体分布在两种或三种矿物颗粒交界部位,此处构成了局部二元或三元体系(图8-2),形成一个熔融温度低的环境。开始时,熔体数量很少,随着热量的持续输入,熔融程度增加,熔体数量增多。这样就使得颗粒间的液相熔体互相连通,熔体与晶体间的密度差将促使熔体向上运移,与未熔固相岩石分离,在地壳一定位置聚集形成岩浆房。这种熔融的岩浆液滴从源区岩石的颗粒间分离聚集的作用称为岩浆分凝。岩石熔融产生的熔体能否分凝聚集,主要受熔体的数量(部分熔融程度)、源区的渗透性、熔体与残留固体的密度差以及熔体的黏度控制。

图8-2 部分熔融及岩浆分凝示意图(转引自林景仟,1995)

二、岩浆形成的条件

源区岩石发生部分熔融产生岩浆的必要条件有温度升高,或者是压力降低,或者是挥发分的加入。在地球内部,随深度增加,温度和压力也相应增加,温度增加利于物质熔融,但静压力升高却使物质的熔点增高,不利于物质熔融。而H2O等挥发分物质的加入会降低物质的熔点,促进物质熔融。

首先,从正常地热梯度图解(图8-3)来看,在正常条件下,地热增温曲线与岩石的固相线不相交(图8-3),即达不到岩石熔化的温度。所以,单纯依靠正常的地热增温不能使地壳和地幔的岩石发生熔融。岩石熔融形成岩浆的条件之一就是局部温度升高,如图8-3a中箭头所示恒压增温。局部温度升高可以是陨石撞击产生的高温,也可以是深部地幔物质上涌,或是地幔热流上升(如地幔柱),或是基性岩浆底侵至地壳底部或侵入地壳中,均会使局部温度升高,导致岩石熔融形成岩浆。

图8-3 上地幔发生部分熔融的方式(Menzies&Chazot,1995;转引自徐夕生和邱检生,2010)

其次,水的加入可以大幅度降低岩石熔点,促使其熔融形成岩浆。图8-3b显示岩石中加入水后湿的岩石固相线就与正常地热增温曲线相交,岩石的熔融温度大大降低,表明此时可以熔融形成岩浆。

再次,压力降低可以导致岩石的熔融温度降低,促使岩石熔化形成岩浆,如地幔岩石绝热底辟上升至浅部,压力降低导致岩石熔融(图8-3c)。同样,因深断裂或地壳拉张作用导致压力降低,也将诱发岩石部分熔融形成岩浆。

岩浆是怎么形成的`?

岩浆分为原生岩浆和再生岩浆。原生岩浆是地核俘获的熔融物质形成的。地核俘获熔融物质和其他一些物质形成巨厚的熔融层。这些物质其成分是不均的。原生岩浆凝固形成最原始的地球外壳。现在所见到的各类侵入岩,如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酸性岩和碱性岩等,以及火山喷发出的各类岩浆,它们都是再生岩浆,只是来源深度、通道物质成分及分异程度不同而已。再生岩浆包括原生岩浆变异出的岩浆和重熔岩浆。现在地球液态层是由原生岩浆经变异形成的再生岩浆组成的——经过温度、成分和物态的改变而形成的。溢出地表的岩浆,就像刚刚出炉的钢水,火红而炽热。据测定,岩浆的温度一般在900-1200℃之间,最高可达1300℃

岩浆起源于上地幔和地壳深处,把直接来自地幔或地壳底层的岩浆叫原生岩浆。

原生岩浆种类目前公认的有:超基性(橄榄)岩浆,基性(玄武岩浆),中性(安山岩浆)和酸性(花岗或流纹)岩浆。

岩浆作用的发源地地质条件是:

1·、地壳(包括洋壳)开裂处。即洋中脊大裂谷。这里因压力降低导致火山喷发。

2、板块俯冲消亡带,即海沟岛弧系。这里因板块剧烈摩擦,压力、温度升高,导致火山爆发。这种火山能量极高。如印度尼西亚群岛的火山爆发。

3、两个大陆板块相撞处也有岩浆活动,不过这里的地壳很厚60公里左右,岩浆以侵入岩的形式冷却,很少有火山喷发。

岩浆是怎样形成的

岩浆形成的条件

在今天的地球上,如果没有板块运动,火山不会喷发(早期地球的情形除外),地球内能仅通过岩石传导缓慢散发。随着地球自转越来越慢,板块运动和火山活动会逐渐平息。就像今天的月亮。这是个更复杂的板块驱动力问题,这里暂不讨论。

今天的岩浆活动发源于大陆30km,洋壳6km以下。即软流层。但软流圈的物质并不是岩浆。软流圈在巨大的岩石静压力下呈半塑性状态。只有当压力降低,如地壳裂开时才转变为岩浆并朝着压力低的方向移动,如大洋裂谷。其二,当温度升高时也能形成岩浆,并把上覆岩层熔透而形成火山喷发。

所以岩浆作用的发源地的地质条件是

地壳(包括洋壳)开裂处。即洋中脊大裂谷。这里因压力降低导致火山喷发。

板块俯冲消亡带,即海沟岛弧系。这里因板块剧烈摩擦,压力、温度升高,导致火山爆发。这种火山能量极高。如印度尼西亚群岛的火山爆发。

两个大陆板块相撞处也有岩浆活动,不过这里的地壳很厚60公里左右,岩浆以侵入岩的形式冷却,很少有火山喷发。

岩浆岩的特征

岩浆岩有别于变质岩和沉积岩,其主要特征有。

1:岩浆岩大部分为块状的结晶岩石,部分为玻璃质岩石。具有玻璃质的岩石,一般是岩浆岩。

2:岩浆岩中有一些特有的矿物和结构构造,如霞石,白榴石等矿物和气孔构造和杏仁构造等。

3:岩浆岩体和围岩间一般有明显界限,呈现各种各样的形态于地层中,有的平行,有的切穿围岩的层理或片理,多具淬火边。

4:岩体中常含有围岩碎块,这些捕获的围岩碎块和围岩常遭受热变质作用。

岩浆的利用

在洋中脊钻透地壳{6-8km},安上两根大管子,一根用以灌入海氺,另一根将喷出高温高压蒸汽,可用以发电,以此来开发岩浆热能。建造农作物温室,医疗温泉,发电取暖等等

原生岩浆

岩浆起源于上地幔和地壳深处,把直接来自地幔或地壳底层的岩浆叫原生岩浆。

岩浆岩种类虽然繁多,但原生岩浆的种类却极为有限,一般认为仅三、

四种而已。目前公认的有:超基性(橄榄)岩浆,基性(玄武岩浆),中性(安山岩浆)和酸性(花岗或流纹)岩浆。

1851年,Bonson曾提出有玄武岩浆和花岗岩浆两种原生岩浆的主张,但关于花岗岩浆的认识一直未受重视。戴里和鲍文等学者坚持认为只有一种玄武岩岩浆,而所有的岩浆岩都是由玄武岩浆派生出来的。这一理论无法解释地壳中大量存在花岗岩的事实。

1933年,列文生-列信格和肯尼迪根据花岗岩和玄武岩同为地壳中分布最广的岩浆岩这一事实,重新倡导花岗岩浆和玄武岩浆两种原生岩浆的论点。

二十世纪中期,环太平洋安山岩及阿尔卑斯超基性侵入岩的研究,使人们确信种类繁多的岩浆岩是由橄榄岩浆、玄武岩浆、安山岩浆和花岗岩浆通过复杂的演化而形成的。这几种原生岩浆是上地幔和地壳底部的固态物质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局部熔融(重熔)产生的。

原生岩浆的成因有不同的机制:

1.玄武岩浆:上地幔物质(地幔岩)局部熔融的产物。在上地幔的不同深度上通过局部熔融产生三种主要岩浆:拉斑玄武岩浆:约

2.花岗岩岩浆:大陆地壳深部物质重熔的产物。不同深度上可以形成性质稍有差异的花岗岩岩浆。在约10公里处形成活动性很弱的岩浆,许多巨型花岗岩岩基就是这种岩浆形成的;约在20公里深度上可形成活动性很强的岩浆,能够上侵至浅部甚至喷出地表。

花岗岩岩浆通过同化作用可形成中性岩和碱性岩;也有一些花岗岩是混合岩化作用形成的。

3.安山岩浆:玄武质洋壳到达海沟并向下俯冲深度达95公里时,玄武岩及其上覆的洋底沉积物发生局部熔融即可形成安山岩浆,安山岩在环太平洋地区分布广泛。

大陆内部的安山岩,是地壳深部局部熔融产生的,其深度约为60公里。

4.橄榄岩岩浆:上地幔物质大约在80~160公里的深度上局部熔融的产物。

其实关于原生岩浆及其起源的问题极其复杂,以上只是支持者较多的几种看法,其真正的形成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

岩浆是怎么形成的

由于地壳的保温作用(地心深处的热量没有那么快褪去,内部摩擦,外部太阳等热量辐射,并不像地表夜间热量很容易散失,而是温度加剧到900-1200度,使岩石融化半融状态),越向地心其温度越高。地核因高压呈固体状态。而地壳之下的,高温物质呈液体状态就是岩浆。

岩浆的利用

在洋中脊钻透地壳{6-8km},安上两根大管子,一根用以灌入海氺,另一根将喷出高温高压蒸汽,可用以发电,以此来开发岩浆热能。建造农作物温室,医疗温泉,发电取暖等等。

岩浆作用

岩浆作用指的是当岩浆产生了以后,在通过地幔或者地壳上升到地表或近地表的途中,而发生各种变化的复杂过程。

1.岩浆分异作用

2.结晶分异作用

3.熔离作用

4.扩散作用

5.气运作用

6.岩浆同化作用

岩浆岩的特征

1:岩浆岩大部分为块状的结晶岩石,部分为玻璃质岩石。具有玻璃质的岩石,一般是岩浆岩。

2:岩浆岩中有一些特有的矿物和结构构造,如霞石,白榴石等矿物和气孔构造和杏仁构造等。

3:岩浆岩体和围岩间一般有明显界限,呈现各种各样的形态于地层中,有的平行,有的切穿围岩的层理或片理,多具淬火边。

4:岩体中常含有围岩碎块,这些捕获的围岩碎块和围岩常遭受热变质作用。

岩浆是怎样形成的?

陆上和海底的大裂谷,仿佛是直通到地底下的出入口。那么,在地球表壳以下,这个被古人描绘为地狱的地方,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呢?

早在上一世纪,地质学家在考察火山时,见到熔岩奔突、岩浆横溢,于是得出结论说:地壳底下就是汹涌翻腾着的岩浆。近几十年来地球物理学家运用地震波探测地球内部的组成,才知道这种看法不对了,地震波告诉我们,从地面向下一直到将近3000千米的深处基本上都是固体。不过,在地球坚硬的外壳(厚约数十至二三百千米)以下,温度很高,地球内部物质处于快要熔化而又尚未大量熔化的状态,这里的物质就像软糖一样变得柔软了,而且可以缓缓地流动,所以科学家把一地球硬壳以下的这一层叫做软流层。倘使地裂缝劈开整个地球外壳,一直深入到软流层,那里所承受的压力就会减少(从而使物质的熔点降低),一部分高温的软流层物质便很容易熔化,于是生成炽热的岩浆。所以软流层实际上是岩浆的不尽之源。在深长的裂谷底下,往往潜藏着一个储存岩浆的库房。长期被囚禁在地底下的岩浆,一旦有隙可乘,便挣扎着冲出岩浆库,顺着裂口上升到海底或地面上。这便是火山喷发了。这样一来,裂谷带也就成了地球上火山活动最集中的地方。

相关推荐